分享到: |
舞台幽幽的灯光下,她出现了——老年尉凤英。这时,歌声唱起:“我是谁?我是沧海一滴水;我是谁?我是花海一枝梅。我是工人,与你朝夕相处的亲姐妹;我是老人,夕阳正好献余晖……”为讲好沈阳故事、传播好沈阳声音,3月23日晚,由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所属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沈阳市文化演艺中心)沈阳评剧院以全国劳动模范尉凤英的真实事迹为原型创排的评剧《尉凤英》,在盛京大剧院首演。精彩的演出,动情的唱段,感人的故事,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

动人赞歌献给“最美奋斗者”
记者看到,今年90岁高龄的全国劳动模范尉凤英也来到大剧院现场观看评剧《尉凤英》的演出,她的出现让全场气氛更加热烈。
尉凤英,沈阳东北机器制造厂工人,她爱岗敬业,不怕苦累,从1957年至1965年,实现技术革新177项,其中重大技术革新58项,并用434天完成了“一五计划”的工作量,被同事们称为“总是在跑的铁姑娘”;她是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忘我工作,甘于奉献,先后13次受到毛主席接见,1965年被国务院命名为“毛主席的好工人”,同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向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同志学习》。她用不懈的努力工作,成为工业战线的“最美奋斗者”。
记者了解到,为全面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用文艺精品彰显改革成果,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积极组织市属文艺院团围绕重大主题主线开展艺术创作,着力打造“一团一精品”。沈阳市属文艺院团以辽宁“六地”精神为导向,牢牢抓住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这一机遇期,创作优秀作品赞美英雄城市,大力颂扬劳模精神,把动人的赞歌献给“最美奋斗者”,引导广大劳动者以奋进姿态投身振兴发展一线。
创新评剧更具科技感时尚感
一台好戏的产生,需要编剧、导演、演员、舞美、灯光、服道化等共同配合,不断精心打磨才能完成。“这是一首劳模精神的赞歌,也是一个普通工人的史诗。”在演出之前,记者采访了评剧《尉凤英》的导演王文龙,他说:“尉凤英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特别伟大。尉凤英不仅是一个劳模,更是一个充满人性的人。因此,我想用诗化的戏剧表现方式,用传统评剧的表现手段,展现新的审美意向,创作出一个工人的史诗。”
为了将评剧《尉凤英》打造成精品剧目,由国家一级编剧黄伟英、国家一级导演王文龙等组建的主创团队,采用全剧无场次的创新方法,以青年尉凤英和老年尉凤英双重形象的时空变化,全面展示了尉凤英的人生轨迹、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更具历史感,进而深化主题,彰显该剧的现实意义和劳模精神。
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沈阳市文化演艺中心)副主任、沈阳评剧院院长张巍介绍,为了充分展示沈阳评剧的艺术魅力,主创团队开创了评剧舞台艺术与科技创新相互交融的观演模式,让舞美、服装、灯光设计更加贴近当时的生活和时代,并且在剧中植入裸眼3D等科技元素,让该剧更具科技感和时尚感。
无私奉献劳模精神激励人
为了排好这个戏,主创团队和演员们几次到尉凤英的家中进行互动,听老人家讲述她成长的动人故事。
剧中年轻尉凤英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评剧“韩派”传承人周丹表示,为了演好全国闻名的劳模人物,她向尉凤英“取经”时,被老人家的朴实和真诚感动,也让她抓住了劳模人物的“灵魂”。
张巍说,这部戏从筹划到演出经历了450多天;剧本修改了四五次,并邀请国内专家进行研讨。参加演出的演职员有120多人,其中,登台的演员40多人。去年“十一”期间,演员们放弃休息,进行集中排练。在演出前三天,又进行最后的紧张联排,每天排练都超过10个小时。为了及时装台合景合光,主管业务的副院长滕野带领近20人连续奋斗30多个小时,将三个13.5米长货车里的舞美布景、灯光音响设备等全部安装到位。无论是台上的演员,还是幕后工作人员,每一个人都为这部戏付出了许多,但大家始终士气高昂。可以说,沈阳评剧院的艺术家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将评剧《尉凤英》奉献给了广大观众。
据了解,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联合市总工会邀请市、区(县)两级劳动模范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观看演出。下一步,该剧还将在今年巡演,并计划参加第十二届辽宁省艺术节以及辽宁省“五个一”工程奖评选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