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这首令人热血沸腾的电影《英雄儿女》主题歌《英雄赞歌》,激励了几代人的成长。3月13日,当记者走进沈阳话剧团排练场,观看话剧《寻找“王成”》排练时,再次被剧中的“王成”深深打动。

歌颂英雄“王成”就在我们身边
“沈阳话剧团创排的话剧《寻找“王成”》,已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创作资助项目,这对我们来说,是极大的鼓舞。”沈阳话剧团副团长陈晓东边介绍,边带记者走进沈阳演艺中心六楼750平方米的排练场。此时排练场,剧组十几位演员已做好排练前的准备,几把道具步枪、一部道具步话机已放在了场边。
话剧《寻找“王成”》讲述了一位质朴无华,把纪念战友和传承英雄精神当作自己一生无悔追求的抗美援朝退伍老兵李永胜的故事。这个故事取材于电影《英雄儿女》“王成”原型之一蒋庆泉。当年,在抗美援朝一次战斗中,当阵地被美军包围的危急时刻,蒋庆泉用步话机高喊出震耳欲聋的喊声——“向我开炮!”战争结束之后,蒋庆泉在半个多世纪里,一直默默生活在辽西平原的乡村里……
“姥爷,咱们到了。”一声呼唤,话剧《寻找“王成”》序幕开场。剧中的老兵李永胜和孙女一起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寻找镌刻在英烈墙上老战友的名字……伴随吹起的口琴声,老兵李永胜仿佛穿越时空,又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士们从沈阳出征,一群年轻人集合在站台前,与亲人们一一告别后,奔向打击侵略者的前线……在朝鲜战场上,作为步话兵的李永胜和战友们都将生死置之度外,奋勇作战。剧中这样令人震撼的场面,让人感觉到“王成”仍活在我们的身边。
“为了排练好这部话剧,演员们个个以英雄为榜样,不怕苦不叫苦,勇于争先。”陈晓东告诉记者,“这部话剧目前基本定型,将在5月下旬公演,为沈阳观众呈现一个动人的‘王成’形象。”
赞美英雄精心打造艺术精品
“让沈阳英雄之城唱响英雄的赞歌。”这是《寻找“王成”》导演王延松导演此剧时喊出的一个响亮口号。去年7月15日,沈阳话剧团初次连排该剧后,身处排练现场的演员们时时受到英雄精神的强烈感染。
记者了解到,为了更好理解英雄,学习英雄,沈阳话剧团还多次组织演职人员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缅怀先烈,感受先烈为国献身的壮举。
“这个剧本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影视学博士王嘉嘉创作的,剧本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导演王延松特别将这个剧本推荐给了沈阳话剧团。”陈晓东说,“王延松在导演这个戏的过程中要求特别严格,不但让编剧多次修改剧本,而且每次排练时,台词也会不停地改动。”
国家一级导演王延松,是文化部国家艺术精品工程剧本评选委员会委员,曾荣获首届中国话剧“金狮奖”。当年,他在沈阳话剧团工作时,导演的《搭错车》因在全国200余城市连演1460场的辉煌成绩而载入中国戏剧史册。作为沈阳人,他对沈阳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认为沈阳话剧团有排好《寻找“王成”》的坚实基础,这台话剧也有夺得国家大奖的潜力。
崇拜英雄激励人人“当先锋”
“该剧已经过专家三次评审,每一次,专家的眼睛都情不自禁地湿润了,会用纸巾将眼角的泪水轻轻拭去。”陈晓东动情地介绍说。
艺术来源生活,高于生活。《寻找“王成”》共有五场戏,在寻找“王成”的过程中,一场戏比一场戏感人。“王成”已不再是一个人,到了剧终被升华为“王成精神”,让更多人的心灵得到了震撼和洗礼,让人在感动中敬仰英雄,崇拜英雄,学习英雄。
“在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一定要将话剧《寻找“王成”》打造成精品,再现沈阳舞台艺术的辉煌。”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沈阳市文化演艺中心)党委书记苏颖表示,排演话剧《寻找“王成”》,就是要让英雄赞歌在沈阳英雄城市永远唱响,让英雄精神激励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沈阳市文化演艺中心)所属的沈阳京剧院、评剧院、话剧团、艺术团等各大院团,在持续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中,在“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中,踔厉前行,勇当先锋,奋力书写精彩篇章,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地讲好沈阳故事,展现沈阳英雄城市的迷人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