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我希望用画笔记录下二十四节气之美,致敬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一年多的创作中,为了寻找灵感,我多次探访辽宁的山川河流,最后完成了《二十四节气》的创作。”沈阳画家孙加说。
近日,记者来到孙加的工作室,看到了他刚刚完成的作品《二十四节气》。孙加在24把直径为21厘米的宫扇上,用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风格,画出了他对二十四节气之美的理解。


用山水画致敬二十四节气
记者在现场看见,24把宫扇按照二十四节气的顺序被装裱在墙上,虽然每把宫扇的直径只有21厘米,但是方寸之间见天地,每把宫扇上都展示了对应二十四节气的特点和山水之美。
谈起创作初衷,孙加说:“2022年1月初,辽宁省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立轴山水画展,66件馆藏经典立轴山水画与观众见面。我一直研习写实中国画,这样的学习机会,自然不能错过。在连续参观3天后,我被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深深震撼了。回家的路上,路过浑河时,下起了小雪,我望着雪中的浑河,当时就有一种特别强烈的创作冲动。我突然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用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风格,画出我对二十四节气之美的理解。就这样,我开始了创作之路。”
创作开始前,经过多次试验,孙加决定在宫扇上进行创作。孙加说:“宫扇本身是传统工艺品,它是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代表着团圆,而宫扇的材料又是绢,我就想用中国最传统的材料和方式,表达二十四节气这个主题。”为了寻找适合进行绘画的宫扇,孙加特意去了南方,最后找到了一位宫扇的非遗传承人,才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绢上绘画,对笔墨和技法要求特别高,一旦失误,就无法弥补。在创作中,我画废了十多把宫扇。”孙加说。
创作中感叹古人的伟大
孙加是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他曾经创作长5米、宽1.2米的巨幅写实国画《沈阳》。《沈阳》在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时,曾轰动一时。
在《二十四节气》的创作过程,孙加对二十四节气有了新的理解。他说:“作为一名现代人,因为有了科技,我们对气候的变化并不十分敏感。热了,我们可以开空调;冷了,我们有羽绒服。在古代,二十四节气是普通人最关注的事情,它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专属中国人的独特时间美学。我在创作中,真的去大自然中观察、感悟每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之美有风之信、花之香、雪之华、月之皎。我们的祖先太伟大了,在没有高科技的年代,居然总结出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鲜明标识,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它伴随春夏秋冬色彩流转,起承转合,感受五彩缤纷的华夏大地。”
每张画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
孙加所画的每一个节气,背后都有一个他创作的小故事。
孙加说:“在画法上,我借鉴和学习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风格,在小小的宫扇上尽量表现中国写意山水画之美。为此,我查看了大量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资料。在创作中,每一幅画都有一个小故事。比如,在创作《二十四节气——大雪》的时候,我其实已经画了很多。我画了山中的大雪,冰河上的大雪,但我都不太满意。大雪节气当天,朋友约我去辽西采风,回来的路上真的下起了大雪。我偶然间看见雪中的农家院,大雪中,灯光闪闪,一下有了灵感。回家后,立即就画下了大雪中的乡间小屋,完成了我最满意的作品。”
在《二十四节气——小满》的画中,山峰上坐着两位世外高人,但是观众只能看到两个世外高人的背影。孙加说:“我画中的山水很多都是取材于辽宁的山水,《小满》中的高山是本溪关门山的一座高山,小满本义是夏熟作物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仍处于未熟状态,象征着将熟未熟、将满未满,一切都是刚刚好的状态。我在高山上画了两位并肩而坐的世外高人,寓意为‘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人生没有大满’,这幅画的创作灵感来自古画《深山会棋图》。”
采访结束时,孙加说:“目前,我正在准备办画展,《二十四节气》也将出现在我的画展中。把中国传统文化转换成具有现代感的审美需求,用绘画语言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故事,这是我一直的艺术探索和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