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沈阳网  >  文化频道  >  首页  >  文化看点
“非遗”飞入百姓家 “二月二”韵味足
https://www.syd.com.cn   来源:沈阳晚报 2023-02-22 10:57
分享到:
更多

  沈阳“仨拉击”、沈阳相声、沈阳大鼓、沈阳古彩戏法、李氏糖人、于氏面人……2月21日,农历二月初二,当天上午,在铁西区笃工街道北二中路社区其仕郡小区业主会所内,喝彩、呐喊声不断,好不热闹。“二月二龙抬头”,在这个美好的传统节日里,铁西区北二中路社区党委联合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共同主办了“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惠民活动”。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沈阳市文化演艺中心)、沈阳市群众艺术馆的老艺人们,带着自己具有鲜明沈阳特色的非遗项目,走近社区居民身边。

  沈阳“仨拉击”百余年历史

  三块竹板、几个铜钹,还有装饰的彩色绒球,这就是一件乐器,名叫“仨拉击”。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沈阳仨拉击代表性传承人高明春的演绎下,竹板上的铜钹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绒球不停颤动,煞是好看,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对于“仨拉击”,很多人可能没见过,但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悉“仨拉击”艺术是活态化的表演艺术,由于历史的原因,已处于濒临失传的状态。目前70岁以下的人知之甚少,年轻人更是闻所未闻。今年71岁的高明春是“仨拉击”非遗传承人。

  高明春说“仨拉击”是沈阳的老乐器,历史悠久。“仨拉击”是满族萨满乐器拍板汉译名称之谐音。“仨拉击”与“牛骨板(牛的肩胛骨)”“玉子板”“七块板”等同为北方曲艺“数来宝”的伴奏乐器,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高明春认为,艺术只有创新才能有发展,创新发展是“非遗”项目生存必要的手段。多年来高明春尝试着做了一些技艺创新,并将沈阳、葫芦岛等地技艺发展的成果融合。目前高明春传承的弟子也越来越多,除辽宁省内之外,北京、天津、西安、陕西、山东也有其弟子,甚至有很多七八岁的孩子在学习。

  沈阳相声大胆犀利特点鲜明

  平淡的生活需要酸甜苦辣来调味,更需要开心快乐的加入。本次活动中,30岁的苏毅和17岁郭子墨表演的沈阳相声《开心一刻》让现场孩子大人笑得前俯后仰。二人表演的是典型的沈阳相声,素材也均来自沈阳人的日常和故事。苏毅介绍,1921年,北平相声艺人冯昆志奔向东北,组成名震一时的冯家班,所以沈阳相声已100多岁,沈阳相声曾是相声界的最炫东北风。沈阳相声与天津、北京表达含蓄的相声有所区别,特点是“大开大合”,相较于京津相声侧重铺垫,沈阳相声更直接,且大胆犀利特点鲜明,符合东北人豪爽的性格与喜好。

  中国传统戏法可四面瞧、八方看

  当天,非遗项目郝派古彩戏法传承人孙志海通过变戏法,从看似两个小小的空桶里,为现场观众变出来了几十个苹果、香蕉,彻底引爆了活动现场。今年58岁的孙志海玩了40多年的郝派古彩戏法。他说,中国传统戏法不同于西方魔术,西方魔术理论性的东西是声、光、电、话,而中国传统戏法有4000多年历史,靠的是手法,而且不受环境限制,可以四面瞧八方看。

  经历几千年的沉淀和不断推陈出新“戏法”已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2011年5月23日,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具代表性的戏法是“三杯球”、“九连环”等。当天孙志海还应观众要求,表演了“九连环”。

  画糖人易学捏糖人、吹糖人缺接班人

  “妈妈,我想要那个龙图案的糖人,还有那个孙悟空的面人。之前只在电视上看过,没想到今天在家门口就能看见!”仕郡小区的高嘉圻小朋友兴奋地说。当天现场展示的李氏糖人和于氏面人吸引了众多小朋友和家长的围观。

  在沈阳李氏糖人的展位前,众多小朋友围在案板周围,两眼发亮,开心不已。只见非遗传承人手持糖勺,手腕轻抖,丝一般的糖浆从勺中缓缓流下,精准勾勒,晶莹温热的红色糖汁逐渐成形,顷刻间,一条活灵活现、霸气生动的龙形糖人跃然案板之上,引来围观小朋友的阵阵欢呼。

  李氏糖人是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51岁的李凤艳从一岁半就跟爷爷学习,如今是这项非遗接班人。玩了近50年糖人的她手上还有新伤。她说画糖人简单易学学者多,捏糖人吹糖人危险、难度大,急缺接班人。李凤艳说,因为李氏糖人的原料是甘蔗糖和冰糖熬制的糖浆,烫伤是家常便饭。也因为这一点,没人跟她学这两项技艺。在她的近200个徒弟中,没有一个学捏糖人和吹糖人的,为此她很苦恼。她期待年轻人的加入和传承这两项技艺。

  市民李军和妻子带着儿子一道来看展演,看完精彩纷呈的非遗文化大餐,十分激动。他说:“在‘二月二’当天,能和家人一起在家门口体味沈阳这些老贺儿的味道,真是带劲儿。这些都是沈阳实实在在的古韵,今天的活动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沈阳浓浓的文化味,也唤醒了我们骨子里的沈阳味儿!”

编辑:test1
更多文化新闻!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沈阳有艺术(syyys2015)
相关新闻:
沈网视频
沈网图片
文化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