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沈阳网  >  文化频道  >  首页  >  沈阳雅集
建院街:城市记忆的焕然新生
https://www.syd.com.cn   来源: 2022-06-23 10:23
分享到:
更多

  每座城市都有一条老街,老街里的每一面墙,每一栋老房子,每一条胡同,都诉说着这座城市历史故事,承载着这座城市的一段记忆。

  城市更新,是一座城市的自我“进化”之路。城市的更新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而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汗水,也让沈阳这座城市变得愈加生动靓丽……

  沈河区五里河街道建院街

  老街区的改造

  注入历史文化元素

  在沈河区五里河街道,有一条位置挺重要、却不是特别起眼的街路——建院街。它北接文艺路,南连文化路,再通过一条窄窄的无名路与青年大街相通,沿线串连起了香格里拉、雅颂大苑、嘉里城商场、文化路小学、地王国际花园、建大家属区、沈阳二中等多个单位和居民小区。

  建院街全长736米,街道因沈阳建筑工程学院而得名。学院始建于1948年,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1984年更名为沈阳建筑工程学院,2004年学院南迁至浑南区,更名为沈阳建筑大学。而建院街的名字则沿用至今。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条街上有沈阳建工学院(现沈阳建筑大学)、省气象局、辽宁电力中心医院等知名单位及老沈阳人人尽皆知的“大桥夜市”。

  时光荏苒,随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建筑大学、省气象局等单位早已搬迁,“大桥夜市”也留存在沈阳人的记忆中。至此,建院街算是彻底没落了。它和许多城市老街区一样:空中“蛛网”纵横,马路边随处可见违停的车辆、临时搭建的小商亭或占道经营的小摊位。这些,固然充满了城市的生活气息,但也透露着丝丝落寞与无奈。

  按照国家关于“城市更新改造”的总体部署,沈河区遵循“精细化管理”和“两优先、两分离、两贯通”的建设理念,在城市更新中,将建院街改造项目作为重点示范工程。众所周知,城市更新项目涉及内容纷繁芜杂,老旧小区、街区、片区整体改造提升、构建“15分钟生活圈”、历史文化的保护、城市道路和管网改造升级、数字赋能城市智慧管理、多元主体参与更新治理……

  “既要保护优秀的传统建筑、街区,更要保护好蕴藏其间的历史文化,我们把城市更新看作是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一次好机遇。”沈河区相关负责人说。

  而这也成为此次建院街改造的主旨和目的:在对街区硬件实施改造提升的同时,注入文化因素、地域符号,用精神载体、文化载体来引领街区改造和后续的精细化管理,用共同的精神追求来唤醒人的意识,多元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城市更新和老街区改造成果。

  老街区的印迹

  唤醒尘封多年的记忆

  建院街东侧的建筑大学家属大院内共有12栋居民楼、932户居民。家属区内最早的楼建于20世纪50年代,最晚入住的楼也已经30年了。可以说,这是沈阳中心城区中典型的老旧小区。住在家属大院的建大职工李乐顺老人见证了建院街这个老街区的重塑与新生。

  如今,在建院街与文艺路交叉口的街角处,镌刻着代表沈阳建筑大学发展历程的年代锈板,被镶嵌于洁白的花岗岩墙体上。1948、1958、1978、2000、2013、2017……“每个数字,既是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象征,也包含着建院街和我们住在这条街里的老百姓的故事。”李乐顺说,他从小就在建院家属大院里长大,在建院街生活了几十年。看到街角处的年代锈板和街路历史文化的那段文字介绍,万千感受一齐涌上心头。“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却记录了从沈阳解放,到改革开放,再到现在幸福生活的整个历程。”

  而街路改造后,最大的亮点还在于家属大院外墙的那一组组的文化墙。家属楼为红色砖楼,外墙为低矮的镂空砖墙,走上几步就是一组带玻璃展示窗的文化墙。里面展示着曾经建院街上的沈阳建筑学院、省气象局等单位的老照片、老资料、老物件。“那些三角板、测绘仪、大大小小的零件和奖状,唤醒了尘封多年的记忆。”李乐顺说,建院街改造历时数月,他清早起来去青年公园锻炼身体,晚饭后再出门遛弯,每天都能看到这里的变化。而改造结束后,他还经常约上三五个老伙伴走出家门,来到院外的文化墙下,透过玻璃展示窗,看看里面的老物件,回顾一下这条街、这座城的历史与故事。

  老街区的情怀

  “绣花之功”展现烟火气

  老旧城区如何变得精致而富有人性味?“无论是城市更新还是街巷路改造,其主角是‘人’,一定要维护人与街巷、人与文化的关系,同时更要注重保留街区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建院街所属的沈河区五里河街道作为改造主体,区城市管理局作为委托方,在改造前坚持用脚丈量街路每一寸土地,全面梳理、掌握街路概况,手绘街路图,完备街路档案。社区多次组织居民、居民代表及驻街单位、商户召开座谈,充分听取大家对建院街改造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他们还邀请了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副院长黄木梓等专家作为“人民设计师”,参与改造设计,并多次赶赴沈阳建筑大学调取相关资料,了解建院街的历史。

  在广泛征集民意的基础上,他们与设计单位沈阳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施工单位沈阳风景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一次次的沟通和协调。

  针对各方反映强烈的区域交通秩序混乱、早晚高峰堵车严重、空中“蛛网”纵横、地面井盖太多、沿线违建拆除等诸多疑难、重点问题,区、街、社区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城管、房产、交警、自然资源、市政等10余个部门联手“共治”。在大家的积极工作下,7家商户实现了自拆。嘉里城主动出资,对裸露在外的管线进行艺术涂鸦和美化。结合街路文化、商户特色,大家还一起对沿街企业、商户的牌匾门脸进行了设计,对立面进行了局部改造。

  建院街在改造中还独创了“公益广告+特色文化墙”文明创建宣传方式。街道深挖地区文化底蕴,与沈阳建筑大学沟通,寻求具有展示价值、文化历史的建筑图纸、测量器材等物品进行展示。与“人民设计师”、施工单位多方碰撞,最终绘制完成了具有“五里河记忆”的特色文化墙。

  根据沿线交通及居民生活所需,适当加宽人行道宽度;在人行道上增设灌木,创造系统的绿化空间。沿街增设了休闲木座椅、趣味雕塑小品等人文景观;道路两侧以种植美国红枫为主;增设树篦子,镂空雕刻建院街标识;种植池内满铺红色基质,绿篱种植池内金叶榆篱,形成色彩鲜明的行道树景观……

  老街区的交通

  一次绝无仅有的施划

  “736米长的路,分4段施划。”“一段双行,一段单行,然后再双行……这样的交通施划,放眼国际也不多见!”沿线多个居民小区,商业综合体,还有文化路小学,赶上早晚高峰,建院街交通“序化”让各方头痛,成为治理难题。

  街道创新思维,召集嘉里城、文化路小学、交警等单位多方协调沟通。目前,嘉里城企业尽社会责任,向学生家长提供2小时的免费停车服务,校方负责宣传引导家长车辆有序停放地下指定区域,解决困扰学生家长和周边居民人员拥堵、车辆无序停放的顽疾。全力营造“同住一个街,共爱一个家”的城市管理氛围。

  为回应和解决沿线业主诉求,在合理施划交通标识线基础上满足居民出行需求,街道协调市区交警部门、区城管中心、物业及业主代表,多次就周边小区居民出行问题召开协调会。最终,在全面系统考虑周边交通状况的基础上,合理施划了车道走向。

  改造后的建院街,“小邻和睦”“大邻和谐”。辖区的“大邻”单位、沿街的“小邻”商户,党员中心户、社区居民们形成合力,大家共同管护街路环境。

  老街里有故事,老街里有乡音,老街里有美食,老街里有回忆。夏至已至,忙碌之余不妨去建院街看看,感受那里别样的风景,寻觅一份清凉,以慰炎夏时光。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张晶/文

  主任记者李浩/摄

  建院街:城市记忆的焕然新生

编辑:js09
更多文化新闻!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沈阳有艺术(syyys2015)
相关新闻:
沈网视频
沈网图片
文化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