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沈阳网  >  文化频道  >  首页  >  沈阳笔记
绘就生态底色 共建清洁美丽沈阳
https://www.syd.com.cn   来源: 2022-06-06 14:36
分享到:
更多

  核心提示

  随着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环境质量不断提升,蓝天、碧水、净土、美丽乡村等词汇,已成为沈阳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统筹推进蓝天、碧水、净土、美丽乡村等保卫战,经过持续攻坚,在实现蓝天白云常驻、碧水清波荡漾的同时,沈阳土壤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安全稳定,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为共建共享宜居宜业清洁美丽沈阳筑牢坚实的环境基础。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一条条溪流清波荡漾,一条条村道整洁平坦,一座座民居粉饰一新……初夏时节的于洪区前辛台村,一幅幅绿色环保、宜居美丽的生态画卷尽收眼底。

  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这些年我们村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尤其是污水治理后,居住环境大变样。”村民伊先生对如今的村屯环境非常满意。“以前,污水和雨水一起排进水沟,一到夏天气味刺鼻,临河居住的村民都不愿开窗通风。”前辛台村驻村第一书记王珠莹说,现在每家每户都安装了排水排污管道,实现雨水、生活污水、厕所污水彻底分流,经过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前辛台村被沈阳市评为第一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辖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天蓝水绿的生态环境日益显现,为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环境保障。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围绕乡村振兴工作,沈阳市因地制宜采取终端收集治理、管网收集治理、污水资源化治理及衔接改厕治理等多元模式,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截至2021年底,我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已提升至33.9%,提前完成辽宁省下达的2023年达到30%以上的目标要求。今年,全市将继续在9个涉农区县(市)开展159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同时,进一步完善建设运行管理机制,统筹安排全市各涉农地区设施运行资金保障,组织开展第三方巡查,优化监管模式,提升监管效能,确保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有所用、建成实用。

  积极探索北方地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模式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治理农村地区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黑臭水体,成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解决农村突出水环境问题的重要工作之一。

  2019年起,我市每年组织一次农村黑臭水体排查,覆盖所有乡镇(街道)行政村,经识别、监测,全市累计确认农村黑臭水体154处。按照“一河(塘、沟、渠)一策”原则,沈阳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实施黑臭水体治理,确保达到感官颜色、气味无异常,透明度、溶解氧和氨氮指标达标。截至目前,154处农村黑臭水体已全部得到有效治理。

  2019年,我市于洪区和沈北新区被选定为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地区。2020年,试点地区全面完成了治理任务并通过了市级复核评估,提前两年完成了国家治理任务要求。在此基础上,我市还积极探索形成适合北方地区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模式,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纳入河湖长管控体系,开展常态化监测,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要求纳入村规民约。

  全方位开展环境整治助力乡村振兴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水平提升的一项重要工作。市生态环境局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与全市美丽示范村、美丽宜居村创建工作紧密结合,各职能部门相互协调配合,通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畜禽粪污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以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整治等工作有效开展,补齐农村生态环境短板,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村民满意度不断提高。通过持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截至2021年底,全市已累计完成769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今年将继续在全市9个涉农区县(市)开展193个行政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不断改善村屯人居环境的同时,从思想意识上引导农村居民树立环保理念,让整治工作深入人心,为我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守住脚下的净土

  市生态环境局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效防控土壤环境风险。截至目前,沈阳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状况调查

  按照全国统一的技术要求,沈阳市于2018年11月启动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状况调查工作,2020年12月完成各项工作内容。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是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通过调查,对我市重点行业企业地块土壤污染的底数、分布及其土壤环境风险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为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防治与风险管控奠定了基础。

  创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管理体系

  2021年,省生态环境厅调整了省级重点监管单位名录,我市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首次建立市本级名录,填补了此领域空白。同时,以源头预防为重心,对全市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进行系统管理,依托土壤污染管控服务项目团队,建立“月调度、月通报”制度,多次组织各生态环境分局及重点监管单位责任人召开现场技术培训,指导生态环境分局落实监管职责,提高监管水平,服务企业做好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等相关工作,强化企业污染防治意识。我市总结探索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工作的管理模式,成为全国典型,并在生态环境部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建立重点建设用地管理模式

  从土地“征收、收回、收购、出让、划拨”等各个环节强化建设用地监管,科学建立“1+2+3”管理体系:“1”是指一个平台,即高效利用“多规合一”平台。“2”是指两套机制,即与自然资源、城乡建设部门共同建立联动机制,自上而下建立考核问责机制。“3”是指三道防线,即前移防治关口,明确收储界线;发挥土委会作用,守住用地底线;严守发证程序,把握用地安全线。严禁未达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地块进入用地程序,高质量推进污染地块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有效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

  建立沈阳市土壤环境质量信息化管理平台

  2020年开展沈阳市土壤环境质量信息化管理平台项目建设,该项目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监管”模式,整合我市土壤环境质量管理相关数据,包括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农用地等相关数据,完善沈阳市土壤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全面监测、准确定位、及时发现”的土壤环境质量管理能力,为沈阳市土壤环境质量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相关新闻

  医疗废物百分百无害化处置

  严把医疗废物接收、转运和无害化处置“三个关口”,严控医疗废物消毒、称重、焚烧“三大环节”,严格实行专点储存、专人负责、专车转运、专线运输、专时操作“五专措施”,市生态环境局创新“三三五”医疗废物监管工作模式,形成覆盖全市、满足日常和应急需求、收存运输处置全过程管控的医疗废物监管体系。

  据介绍,在疫情期间,市生态环境局积极协调联动,保障运输处置,强化流程规范,加强过程监管,全面推进各项疫情防控工作。对应急协同处置单位实行驻厂监管,点对点督导,对运输、生产各环节以及疫情防控管理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严查严管,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将全市医疗废物处置能力稳定在每天150吨,完全满足我市目前每天的医疗废物处置需求。自2020年初疫情发生以来,我市医疗废物累计收运处置38688吨,医疗废物和涉疫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100%。

  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沈阳不断提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2021年,我市危险废物产生量为20.35万吨,危险废物总利用处置能力为29.38万吨,基本实现了处置能力与处置需求相匹配。

  沈阳建设完成两个危险废物焚烧处置项目,合计新增焚烧处置能力5.3万吨/年,结束了我市仅依靠填埋单一处置方式的历史;开展恒泰废酸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工作,废酸综合利用能力将由目前5000吨/年提升至10万吨/年,有力补充全省废酸综合利用能力短板。

  在保障危险废物处置能力的基础上,下一步,全市将进一步完善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体系,动态更新危险废物重点监管单位清单,全面强化涉危险废物单位年度规范化考核,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信息化管理。同时,通过专项执法、联合执法、交叉执法等行动,精准排查、及时发现、严厉打击各类危险废物违法犯罪行为。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邱菊通讯员姚亮/文

  高级记者张文魁主任记者李浩/摄

编辑:js09
更多文化新闻!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沈阳有艺术(syyys2015)
相关新闻:
沈网视频
沈网图片
文化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