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沈阳网  >  文化频道  >  首页  >  百姓舞台
长年累月捏、搓、揉、按,练就了一双“巧手” 更练成一双“快手”,被业内称为“手疾眼快”面塑高手
于启全:用面塑展现独特文化风景
https://www.syd.com.cn   来源: 2022-03-20 09:22
分享到:
更多

  “你这组面塑作品叫什么名?”“民族大团结。”

  3月15日,记者一走进位于皇姑区明廉街道赤水社区的启全捏塑艺术馆,满屋展示的都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于启全创作的面塑作品,这些作品中有传统题材的,也有现代题材的,令人目不暇接。

  启全捏塑艺术馆馆长于启全,被业内称为“手疾眼快”面塑高手,记者一边与他交谈,一边见识了他的面塑创作过程。

  仅十几分钟

  完成一个“寿星老”

  “我现在要捏一个寿星老,请你看看。”说话间,只见于启全打开包装袋,从中取出专门制作面塑用的牛角刀、小剪子等,又从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塑料袋里揪出小块面,用手捏了几下,形成一个圆团,然后安在一根小竹棍上。他边干边说:“要是制作一个简单些的面塑,几分钟就能完成,要是繁杂的作品,可能要用几个月,甚至半年多时间。”

  “我八岁起,就跟着父母学习面塑。当时只是做着玩,没想到越做越入迷。”已经54岁的于启全笑着说,他的面塑作品,不求像,但求有神韵。

  说话过程中,随着于启全手中的牛角刀,一压、一按、一拨,面团上很快出现了人物的眉眼、衣裳、手臂、胡须、耳朵、拐杖等,仅仅十几分钟,一个活灵活现的“寿星老”就呈现在记者面前。

  为制作好群塑

  查资料用了一年

  “我小时,面塑就是家中制作的一种能吃的面食。”于启全说。那时,每逢年节,家家都会捏面人蒸食,以求吉纳福。渐渐地,面塑的“食用”功能被弱化,发展成为一种颇受大众欢迎的民间技艺。

  经过几十年的创作,于启全的面塑作品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他创作的面塑作品,也从单个的变成有故事情节的群塑,如《百子图》《民族大团结》都是他成功的作品。

  1998年,他在着手创作《民族大团结》群塑之前,为了力求服装细节的准确,光查找资料就用了一年时间,制作过程长达半年。这组群塑在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上一举获得银奖。他先后创作的肖像名章水晶(琥珀)系列获国家专利,作品《18罗汉》被亚运会组委会收藏。

  于启全笑着说:“长年累月的捏、搓、揉、按,我不仅练就了一双‘巧手’,更练成了一双‘快手’。捏制过程越快,越能把握对人物的第一感觉,捏得也就越像。”2016年,他在沈阳故宫为来访的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现场制作了面塑肖像,获得了称赞。

  大胆尝试面塑版《清明上河图》

  在启全捏塑艺术馆里,记者看到他创作的面塑版《清明上河图》。

  于启全指了指作品说:“这是我的一次大胆尝试。那是1996年,我在新华书店买了一幅影印版《清明上河图》,从此,就一直琢磨着把它用面塑呈现出来。”

  记者上前仔细观察,作品中几百个神态各异的人物栩栩如生,这些人物的五官、胡须、发髻、表情都清晰可辨。

  于启全说,为了将《清明上河图》平面画变成立体作品,他将面塑作品的宽度延长到半米,每个人物的高度设定在2厘米至2.5厘米之间,否则,就很难展现。为此,他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说:“制作面塑版《清明上河图》,我既感到了压力,也是一种动力和难得的磨炼。”

  “《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都是成组出现的,需要准确表达出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有时,一个人物捏出来后感觉不对劲,这一组人物我都要重做,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最终,耗时一年多,于启全终于完成这个长达6米的面塑版《清明上河图》,其中包含500多个人物、50多个动物,以及众多的船只、建筑等,让人叹为观止。

  2015年,于启全的面塑技艺被评为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随着知名度越来越大,他多次参与国内外各种展示活动,先后出访过韩国、德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他现场表演制作面塑肖像,总是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记者看到,于启全目前已完成《大渡河》《红船精神》等群塑作品,他信心十足地表示:“下一步,我还要创作更多展现沈阳英雄城市的作品,讲好沈阳故事,展示沈阳的正能量。”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陈凤军/文

  主任记者李浩/摄

编辑:js09
更多文化新闻!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沈阳有艺术(syyys2015)
相关新闻:
沈网视频
沈网图片
文化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