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卢志学赠新弟子常晓光墨宝

➡从左至右:兴长顺、朱国良、穆瑞彪、王占魁、常晓光与老师卢志学
《山高水长》《春暖花开》《白桦林》《白山黑水绣中华》……这些具有关东风韵的画作奠定了画家卢志学在全国画坛的地位,作为新时代中国山水画新图式和地域文化的创造者,他的绘画风格和精神值得传承和发扬。11月23日,79岁的著名国画家卢志学在家中举行了收徒仪式,在几位门徒的见证下,正式将常晓光收为入室弟子。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过程简短而温馨,卢志学也寄语弟子们,平时多联系多交流,“不要拘泥于我的风格,既要继承传统,也要有自己的创新。”
与新徒相识四十载“看中他人品好,肯刻苦”
“我和卢老师认识40年了,20岁的时候就跟着他学画画,今天拜入他的门下,感到特别的荣幸,也非常激动。”现为沈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美术家协会会员的常晓光在向师父师母敬茶完毕后,诚恳地说。昨日的拜师仪式没有磕头等传统形式,只是新弟子和师兄简单茶话一番。卢志学说,他主张不但艺术要与时俱进,拜师仪式也要去繁从简。
谈到与常晓光的相识经历,卢志学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市美协举办美术学习班,他担任指导老师,当时20出头的常晓光就跟着他学画,“当时晓光是沈阳大舞台剧场的美工,专门画电影海报,人很踏实,也很刻苦。”后来,常晓光为了生计离开大舞台剧场,下海赚钱,但内心对绘画的热爱始终没变,如今退休的他毅然放弃高薪工作决定一心一意画画,拜入卢志学门下。
算上常晓光,如今卢志学门下共有穆瑞彪、王占魁、兴长顺、赵汉文、朱国良六名入室弟子,他们在辽沈画坛都已经成为实力派画家。穆瑞彪和王占魁动情地表示,师弟常晓光的入门,壮大了关东画派“卢家军”的队伍,“我们学习卢老师的艺术和为人处世,更要学习他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兴长顺和朱国良透露卢老师不仅对画技言传身教,更关心弟子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家里的大事小情,老师也常常挂心。家和万事兴,是老师常挂嘴边的。”刚入师门的常晓光说,卢老师的大智慧和大情怀深深地感染到他,“能拜入卢老师的门下,是我莫大的荣幸,也是圆了我几十年的梦。”
而卢志学在谈到自己的收徒标准时,坦言更看重学生的品格,“做人方面要淳朴诚信,尊师重道;学画态度上要刻苦坚持,持之以恒,别拘泥于我的风格,要懂得创新,树立自己的特色。”
心系弟子及辽沈画家发展
“希望他们有更多自我展示的平台”
自从2003年11月份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卢志学画展”后,以关东风情见长的卢志学,在书画界引起了很大轰动,多幅作品悬挂在国家殿堂,如《白桦林》《白山黑水绣中华》《山高水长》等。如今以他为代表的关东画派在国内画坛树立了一定的地位,也有了相当高的影响。卢志学更希望自己的弟子以及更多的辽沈画家走出辽宁、走向全国。“我们很多画家的艺术水准都非常高,希望他们的作品有越来越多的机会被公众所认识和了解。”
为了推广辽沈画家的知名度,卢志学每逢穆瑞彪、王占魁、朱国良等弟子举办画展的时候,都亲自到场助阵,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大力宣传。画作《青山旭日》《云山和畅》《沈水朝晖》《固我江山》分别悬挂在沈阳重要场所,这几幅作品都是卢志学携穆瑞彪、王占魁两位得意门生一起挥毫泼墨完成的巨作。卢志学表示,当下文化市场很繁荣,也为画家们创造了很多机会,“我们辽沈画家应该抱团儿,保护市场,让我们的作品更被世人所了解和欣赏。”
昨日,穆瑞彪、王占魁、兴长顺、朱国良在卢志学家中见证常晓光拜师的难忘时刻,身在外地的赵汉文隔空向师父表示祝贺。众画家与师父卢志学交流画技、谈笑风生,卢志学表示,“希望未来有更多让他们展示自我的平台,只要他们能静下心来,扎根传统,立足水墨,相信他们的艺术之路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张宁
图片由记者林娜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