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漫步沈阳街头,我总会看见一些老人,他们记忆里装着一个老沈阳,那些我无法亲身去感知的历史细节,都已融进他们的血液,成为他们身体里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今年70岁的徐志英家住在铁西区北一东路附近,每次路过兴华街北二东路上的红星美凯龙,她都停下脚步,凝神瞅上几眼,因为那里是她曾经工作了12年、为之奉献了芳华的地方——沈阳风动工具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苏联援助下,包括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第二机床厂、沈阳风动工具厂、沈阳电缆厂等在内的一批项目得以建立。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沈阳风动工具厂的故事,关注那些年厂子里的文体活动。
徐志英告诉我们,在工厂车间里的生产工作是劳累的,但累的同时却又是快乐的,快乐的源泉在哪里?是厂里的文体活动,丰盈了工人们的精神世界……
入职第一课:学习厂史感受荣耀
徐志英在沈阳风动工具厂工作了12年。
她1948年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当时家就在铁西区马壮街那片一趟趟矮小的红砖平房里。童年最深的记忆是父亲早出晚归到工厂上班的身影。
1968年,徐志英从沈阳四中高中毕业,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潮的裹挟下,来到辽中县老观坨公社后老薄大队第四生产队。三年的农村生活,她种过地、拔过麦、割过豆、打过场,还当过赤脚医生,走街串户给乡亲送药、打针。1971年春,她在蒲河干渠清淤工地担任广播员初露头角后,被调入辽中县农田水利建设指挥部当广播员。在播音工作之余,她深入农田水利建设工地一线,体验农民修堤筑坝的辛劳,也发掘工程进度中的问题,写出了《消灭“私心沟”》等鲜活的广播稿。
1971年8月31日,徐志英所在的老观坨公社100多名知识青年被抽调回城,进入沈阳风动工具厂工作。
进厂后,人事科就把这些新来的工人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新工连。
“我记得第一次组织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讲述沈阳风动工具厂的历史,而我在入厂前就了解了沈风厂的光辉历史。这份提前的熟悉,让我为是沈风工人队伍的一员感到光荣与自豪!在新工连的学习中,我知道了我国的上海、天水、洛阳、桂林、漳州等地都有风动工具厂,但是沈阳风动工具厂的产量占据国内市场的50%。当时沈风厂的产品7655凿岩机很出名,销往全国各地。后来,我跟着厂财会科的会计于波一起去催货款,到过湖南的白沙驿、贵州的六盘水、云南的开远和个旧……一圈转下来,我才真正了解了什么叫产品遍布全国!”讲述这段经历,徐志英一句都不肯停顿,47年前的往事对她而言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车间里的手部“蜡疗”
“进厂的第一年,我们这批工人并没有被分配到车间工作。为了响应‘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我们成了挖防空洞的主力,一干就是一年。第二年,我们才正式进入车间。我去的是精密铸造车间,也就是当时的八车间,我在蜡型组开启了工人生涯。”
“精密铸造的工艺流程是用模具制作凿岩机上小的零部件蜡型,然后经制壳、脱蜡、浇铸、清砂,而生产出钢件。我所在的蜡型组,工作程序并不复杂,几个人在一个铁板制成的案子旁围成一圈,有一个人先把蜡压进钢质的模具里,我们再把模具放进冷水里定型,然后捞出打开模具取出蜡型。我们的双手时刻不停地在恒定不到20度的冷水里,放进捞出几斤乃至十几斤的模具,每天8小时,不分春秋冬夏,手一直是冷着的。但是,我们的手却不会生冻疮,也不会粗糙,因为我们随时可以抓一把温烫的蜡糊在手上。那个过程还有点像今天做手部护理时的蜡疗。”徐志英笑着说,她也许是最早体会手部保养的一群人!
工厂生产忙是常态,特别是到年底就会举行“生产大会战”。1975年年底,为超额完成全年生产任务,沈阳风动工具厂开展“大会战”。精密铸造车间的工人们分成白班和夜班两个组,两班倒,为了创高产,经常会有“白加黑,连轴转”的情况(早上8点上班、晚上12点下班)。最高峰的时候,人人都在加班,就连工厂的夜班休息室都爆满,车间就在一个大仓库里搭个临时大通铺,让工人们过夜休息,早上爬起来洗把脸再开始新一天工作,然后再到晚上……
“我们刚进工厂时,工资都是19元,满徒后工资为38元6,一周只有一天休息时间……当时,我家住铁西区重工街、八马路,工厂在云峰街、北二路,每天上班要骑半个多小时的自行车。我们吃饭都是自带饭盒,那时候车间有一个蒸饭箱,有的工人会拿生大米蒸饭,有的人直接蒸菜。我记得工友苏秀敏、姚慧杰最喜欢做大头菜、土豆、西红柿的‘苏布汤’,她们常感叹如果能在汤里加点牛肉,那有多美味呀!”
“不干正事”带来的快乐
也许有人会觉得每天沾凉水是个苦差事,但当年的徐志英不觉得“苦”。
徐志英说:“我和工友们一边儿工作一边儿聊天。我喜欢读书,就常常在工作的时候给工友们讲故事,什么《牛虻》《第二次握手》我都讲过。我们讲着讲着,一天就过去了。我喜欢读书,也喜欢自己写点东西。我们厂的企业文化搞得很好,厂宣传科有一个印刷室,印刷室有印刷机械和印刷工人。宣传科还设专人办了一份报纸,名叫《风动报》。《风动报》主要刊登本厂形势、新闻动态、生产报表、还有副刊天地。我经常把工友中出现的好人好事、自己工作的心得记下来,晚上回家后写成文字,并以这些素材为基础创作诗歌、对口剧等文艺作品。我经常被我妈数落‘点灯熬油不干正事’。我知道妈嘴上嫌我费电,其实是担心我白天上班、晚上熬夜,身体吃不消。但是,我太爱写作了,看见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厂报上,就十分开心!”
徐志英在《风动报》上,还把自己的知青生活与农田劳作等经历写出来。她创作的诗歌作品《手》《党啊,亲爱的党》等,还在《辽宁青年》杂志等刊物上登载过。
沈阳风动工具厂除了办《风动报》以外,还将职工创作的文艺作品如诗歌、快板、相声、对口剧等汇集起来,编成《沈风文艺》一书。徐志英现存着四本《沈风文艺》,记者浏览一遍,其栏目丰富,内容精彩,装帧精致,可见沈阳风动工具厂当年对职工文化生活的重视。
沈阳风动工具厂经常举办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每到五一、十一、新年、春节,厂工会都要求各车间组织节目,在俱乐部举办文艺汇演。当时的沈阳风动工具厂俱乐部,地址就在现在铁西工人会堂(原沈阳电缆厂俱乐部)斜对面。
徐志英还在新工连时就参加这样的文艺汇演。她参加了朝鲜族舞蹈《海兰江畔》的演出,因为嗓音好还当上了报幕员。此后十年间,只要厂里有文艺演出,她就担任报幕员。而且,跳舞、诗朗诵、舞台剧及剧本创作样样落不下她。有一次文艺汇演,精密铸造车间出的节目——徐志英与工友丰希禄演出的对口剧《锤》,就是徐志英自己创作的,后来被收集到《沈风文艺》里。
沈阳风动工具厂的文化生活和文艺项目紧跟政治形势,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1979年,沈阳风动工具厂排演了风靡全国的话剧《于无声处》。厂工会特邀沈阳话剧团朱文权老师作指导,徐志英演女主角何芸。此剧在沈风本厂俱乐部演出五六场后,又应邀到沈阳重型机械厂、沈阳电缆厂、东北大学等单位演出。该剧的演员都是本厂各车间的人员,他们白天工作,晚上排练,星期天不休息,演出不脱产,无费用、无报酬,就连服装、道具都是自己准备或外借的。一些特殊道具还需要自制,有一场戏需要有打雷的音响效果,饰演何芸的父亲何是非的演员、机修车间刘志平等人就用一块大大的薄钢板抖动起来制造音响,那声音听起来还真像打雷,轰隆隆、咔啦啦地作响。
厂里还定期举行体育比赛,每年春秋两季举办篮球赛和排球赛,有的专业体育队队员退役后直接到了沈阳风动工具厂工作,组织各种比赛。1983年春天,徐志英参加了厂篮球赛,不太会打球的她任务是场上“看人”、场下当啦啦队员。她说:“我想的不光是输赢,参与了就很高兴。”
1983年秋季,沈阳市总工会举办演讲比赛,从沈风厂选中两人,徐志英就在其中。她演讲的题目是《学习张海迪,青年人应该有理想》。她一登上舞台就感觉自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精神饱满,激情洋溢,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她说:“工厂为我们提供了这些平台,丰富了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让我们感到了精神世界的充盈,让我们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到生产工作中也就不会感到累!”
爱好成就新职业
1978年,辽宁大学夜大招第一批学员,徐志英和同厂的几名文学爱好者考上了中文系。夜大每周两天晚上有课,几百人在一个大教室里学习。到了上课的那天,徐志英5点钟下班,从云峰街的工厂出发骑自行车赶到崇山路的辽大校园;晚上8点钟下课后,她再骑车回到重工街的家中……
四年后,她拿到了毕业证书。
1983年10月,沈阳日报社沈城周末报招聘,徐志英顺利成为了一名编辑。20年后,她退休时已晋升为高级编辑。当时,沈阳风动工具厂有一个名叫刘昕的同事,也十分喜欢文学创作。他在《风动报》上发表了很多作品。后来,刘昕和徐志英一起考入辽宁大学夜大,刘昕毕业后调入《沈阳铁道报》当了一名记者。
徐志英说:“我感谢沈阳风动工具厂那段生活的历练,感谢工厂为我们提供丰富业余文化的平台,成就了我们的爱好,让我和刘昕这样的工人凭着这样的爱好,成就我们新的职业!”
沈风辉煌
【伴读】
沈阳风动工具厂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中国规模最大的凿岩机械和气动工具专业生产厂,中国第一台气动、液压、电动、内燃凿岩机均诞生于此,生产的7655型凿岩机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项主要指标也一直稳居全国行业榜首,属于行业排头兵,被誉为“中国凿岩机械和气动工具的摇篮”。朱德、陈云、李先念、贺龙、聂荣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来此视察……
1956年6月29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朱德来到沈风视察,参观了“套料刀”切削加工操作过程。而“套料刀”的创造者就是车工徐连贵,他勇于技术革新,坚持发明创造,是厂子的技术骨干。因为有了徐连贵这样的好工人带头,风动工具厂提前16个月完成“一五”计划,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表扬,也结束了中国气动工具依靠进口的历史。徐连贵本人也于1956年、1959年两次荣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并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和沈阳其他大型企业一样,沈阳风动工具厂后来也进行了改制,更名为沈阳风动工具厂有限公司。60多年来,它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王远、实习生乌亮/文
徐小凌摄/翻拍

徐志英青年照

徐连贵向工人们介绍经验
